宇航「天團」 閃耀香江
6月23日上午,「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首場講座在香港理工大學開講。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在講座中透露,中國下一步的航天計劃,是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希望在新中國建國一百年來臨前,航天員能夠登陸月球,在火星取拿樣本和對小行星進行考測。他還透露,國家正醞釀在軌道上建立太陽能發電站。
戚發軔表示,歡迎香港的大學生到祖國航天部門實習,將來空間站會有不少工作機會;而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出席港大講座時表示,歡迎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申請使用由嫦娥五號取回的月球樣本進行科學研究。
戚發軔在講座中透露,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正醞釀在軌道上建立太陽能發電站。他解釋,現在地球資源愈來愈緊張;據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石油天然氣再用50年就會用完,煤炭再用100年亦都會消耗完畢。為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科學家須「上天、入地、下海」尋求資源。
擬於太空建太陽能發電站
天上有豐富的太陽能,太陽能給我們送來清潔能源。然而地球上太陽能受到很大限制,太陽穿過100公里厚大氣層衰減很多,地面接到太陽能效率就很低。他說,在太空沒有大氣層的衰減,也沒有陰天下雨,太陽能取之不盡。
戚發軔續說,現在所有的航天器都充分利用太陽能,應該充分利用好這種清潔能源。他說,現時我國科學家正醞釀在太空軌道上建立太陽能發電站,將太陽能變成電能,但目前發現缺少將電源傳送回地球的載體,暫時還沒有經濟可行的方案。
戚院士指出,中國下一步的航天計劃,是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希望在新中國建國一百年來到前,航天員能夠登陸月球,在火星取拿樣本和對小行星進行考測。戚發軔形容神舟十二號飛船成功發射升空是重大成就,但未來需解決航天員長期駐留的困難,從地球運送生活資源上太空較為昂貴。
精彩的演講激發全場聽眾對航天的興趣,有聽眾坦率地問:「香港大學生是否有機會到祖國航天部門實習?有沒有渠道申請?」戚院士送上大好消息:「中國航天事業需要各方面、各地的年輕人參與建設,並熱情、真誠地歡迎香港青年及學生能參與到國家的航天事業中。」
戚發軔透露,此次訪港的航天團中,有五、六位年輕同事就是從香港各個大學畢業後加入中國航天事業,現在都在重要崗位上工作。
戚發軔說,歡迎在港年輕同學們參加到航天工作來。空間站在建成後,對國外都是開放的,對香港更應該優惠。
「航天員身心質素都要好」
被問到香港年輕人是否有機會做航天員,戚發軔認為,希望大家都有這個願望,但是航天員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條件,要創造條件,要身體好、業務好、心理狀態好。
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昨日在香港大學講座現場多次讚揚香港高校在航空科研的貢獻,他表示,「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團隊為嫦娥五號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在月球採樣過程發揮重要作用,理大亦成立了實驗中心。香港大學的遙感技術不錯,後期的月球開發探索工作,希望更多的人,更多的好產品、好技術為探月工程作貢獻。」
去年嫦娥五號成功取回1731克月球土壤,胡浩表示,嫦娥五號運回的月壤樣品已正式發布徵集應用方案,他鼓勵香港科研人員申請部分月壤樣品進行研究,亦指探月部門已成立專項評審小組,對申請單位的方案進行審核和篩選,為月球開發和應用發揮進一步作用。
航天群星耀香江 燃點港青太空夢
昨日由高齡88歲的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主講、題目為《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的講座,在香港理工大學隆重舉行。戚發軔在講座上分享了三大航天精神,分別為「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並指每一個中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這就是愛國。戚發軔說,作為一個老航天人,整個中國航天60多年的歷史都經歷過,「很有感情!」
「慘過賣茶葉蛋」 仍無私奉獻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的時候,中國已進行改革開放,但那時有句話叫「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戚發軔回憶,當年很多年輕人選擇出國、下海,或到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原因是待遇太低。當時作為院長的戚發軔深知工資待遇低,內心很矛盾,無理由阻止別人去「賣茶葉蛋」。
但國家給任務,中華民族要上天,需要一些人留下來工作,而且有派下來軍令狀是「爭八保九」,意思是爭取在1998年發射成功,確保1999年發射成功。確實,戚發軔說,當時有一大部分人留下繼續工作,例如尚志、張柏楠、楊宏等,現在都成為我國相關領域骨幹人才。戚由衷地說,走的人沒錯,但非常敬佩在特殊時期留下來的人,無私奉獻,不追求個人利益,為載人飛船工程作出自己貢獻。
發射神一 實現不可能的任務
戚發軔續說,對自己而言,載人航天是人命關天的事,立項之後,五院承擔了總體設計工作,需要一位總設計師。「我當時已經59歲了,怎麼也沒想到我會去當總設計師。」戚發軔說。
然而,戚發軔義不容辭地挑起重任,他說,載人航天要想保證萬無一失,就要把上天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在地面都能驗證到。所以要建航天城。
當年中國的航天城是世界一流的,真空罐是亞洲最大的,振動台是世界最大的,電磁兼容實驗室也是亞洲最大的。但由於建設航天城花了很長時間,到1998年的時候,領導視察時問明年是否能發射,當時戚發軔回答:「很困難,不可能」。但國家給的要求是「爭八保九」,面對國家的特殊要求,有幾位副總師根據經驗提出能否把地面試驗用的初樣飛船產品經過改造後,作為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
經過研製團隊的共同努力,終於在1999年把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了,返回艙不僅回到了中國,而且降落在離預定地點只差10公里的地方,實乃了不起。
非典期間 堅定完成神五壯舉
2003年準備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要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當時全國眾多協作單位把產品送到北京航天城,要做驗收、總裝、測試和試驗等工作,需要兩個多月時間。當時正趕上北京發生了非典型肺炎(即沙士,SARS)疫情,如果來往送產品的人得上了非典型肺炎傳染了大家,或者離開北京後由於非典型肺炎疫情原因來不了北京,大家怎麼工作?怎麼完成國家任務?戚發軔等只好下決心,特殊一下,要求進入航天城所有人管吃管住,就是不准回家,不管京內京外,都必須堅守崗位。
那時候戚發軔已70歲,上沒有老人要照顧,下沒有小孩要管,而很多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要管家卻不能回家。大家顧全大局,幾個月不回家,堅守崗位,保證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研製和最後發射、返回成功。戚發軔表示,這就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要有特殊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能戰鬥、能攻關、能奉獻。
學生妙問 戚發軔妙答
同學反應熱烈
石唐森一(左)、簡天一(中)及原夢飛(右)參與在港大舉行的講座。對於國家「天團」訪港,三人都十分興奮。(大公報)
石唐森一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我從小和很多男孩一樣,都有一個航天夢,希望成為天文學家。從小學看神舟五號上天,到神舟七號,國家航天發展似乎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次胡浩總設計師的講座讓我非常激動。胡浩總設計師還提到,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一分子,也有機會參與空間站的建設,這讓我感到十分自豪和期待。」
原夢菲 香港大學物理系博士三年級:「我非常榮幸現場聽胡浩總設計師分享國家探月工程的細節,也對科研人員顧全大局、敢於追夢的精神所感動。胡先生說到,為了嫦娥五號在月球落地採樣後順利上升做了1000多個預案,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我們所看不到的他們在背後作出的巨大努力。」
簡天一 香港大學物理系本科學生:「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胡浩所說,探月工程是由各個部門共同完成,是團隊合作的結晶,從胡浩身上體現到科學研究中敢於追求、腳踏實地的精神,我深受感動。科研是向下扎根、向上開發的過程。他也開拓了我在學術上的新視野,取月壤做有理論基礎的科學研究,對於我正進行的一個粒子物理學研究有很大的啟發,希望有機會取得月壤,透過研究太空中的『暗物質』,分辨出其中組成的例子,探討宇宙多年的形成過程。」
羅同學 理大機械工程系學生:「參加完戚發軔院士的講座,我覺得挺震撼的。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戚院士講『兩彈一星』的部分,感覺當時研發『兩彈一星』有好多困難的地方,但問題最終都能克服。我很佩服這些科學家們。」
陳同學 培正中學中六生:「我好開心,覺得講座內容好豐富,聽完後我真的想在未來投身航天事業,例如去參加航天員選拔。
我今年中六,都有興趣想報航天相關的大學專業。」
余同學(左) 理大學生:「參加這次講座,很感動,覺得他們很不容易。中間的時候我們開始流眼淚,就聽到戚發軔院士說『一個人只有有了愛,才能把你最寶貴的東西奉獻出來』,我覺得這句話講得很好,因為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概念,是不會愛這個國家,也不會去奉獻自己,更不會做到後面的事情。」
社評|愛國是最高尚最偉大的愛
在中共建黨百年及香港回歸二十四周年之際,負責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團隊展開五日訪港行程,首日交流活動就引起轟動。通過科學家們的介紹,香港人不僅領略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艱辛而輝煌歷程,也深刻體會到「中國航天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精神」,這對香港落實「愛國者治港」根本原則極具啟發意義。
星空浩瀚,蒼穹無限,千百年前中國人就叩問蒼天、渴望飛天,但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才一步步變成現實。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火星深測……我國科學家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取得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輝煌成就。中國人在星空深處佔有一席之地,是我國綜合國力強大的反映,並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今次訪港的科學家團隊都是航天領域的功勳科學家,堪稱「粒粒皆星」,故有「宇宙天團」之美譽。由他們親身說法,更有說服力及感召力。其中多次訪港的戚發軔院士是我國最早一批航天科學家之一,曾參與「東方紅一號」衞星的研製,也是神舟飛船的首任總設計師,今年已八十八歲高齡,仍然奮鬥在航天第一線。在他身上,完美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的「航天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四個特別」,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戚發軔在演講中指出,中國科學家獻身航天事業是出於對國家強大的渴望,「航天精神」其實就是「愛國精神」。愛國並不是高不可攀,不需要拋頭顱、灑鮮血,只要把時間、知識、精力獻給崗位、事業、國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愛國者。他強調,一個人沒有愛,絕對不可能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出來;最高尚的愛、最偉大的愛,就是愛國家。
戚發軔這一席話發自肺腑,平實樸素,令人動容。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其實,只有在戰爭等非常情況下,愛國才會與沙場捐軀等英雄行為畫等號,在和平的環境裏,每一個人緊守崗位、做好本分就是愛國。比如說,做老師的誨人不倦,做公務員的為民服務,做法官的依法判案,做警察的護善懲惡等等,這與科學家探索星空一樣,都是克盡己職。職業雖然不同,愛國則並無二致,大家都是為國家富強而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同樣重要。
只有愛,才會奉獻;只有愛得深沉,才能奉獻得徹底。我國科學家發揚愛國精神,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啟人深思。對於香港市民來說,真心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支持建立健全特區維護國安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支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些都是每一位香港人必須做到也一定能做到的,也是愛國的具體體現。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